当复古街机的按钮被按下,当像素风格的“哒哒”跃然墙面,一群年轻人举着手机争相与门店合影——在蛙来哒的超级游戏厅主题店里,吃饭早已不是单纯满足口腹之欲的行为,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社交游戏。品牌创始人或许未曾预料,当年菜单上占比仅30%的牛蛙,如今会成为撬动Z世代情感认同的支点。
“哒哒”的诞生绝非偶然。当Z世代对传统广告的免疫力持续增强,蛙来哒选择以萌趣IP作为破局密钥。这只拥有红色皮肤、圆润轮廓的卡通蛙,从门店主题装置中跃出,化身手机支架、扑克牌、盲盒等周边产品,悄然渗透进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不同于生硬的品牌标识,“哒哒”被赋予人格化特质——它活泼、亲和、充满好奇心,恰是年轻群体渴望拥有的精神投射。
更深层的突破在于用户共创。品牌邀请粉丝参与“哒哒形象共创计划”,当年轻人的奇思妙想融入“哒哒”的眉眼、神态,这个原本由品牌定义的形象,便成了承载集体创造力的载体。
这种共创的温度,进一步延伸到了周边产品的设计中。从印着手绘图案的环保袋,到有着“哒哒”元素的手机支架,每一件「哒哒」周边都不再是冰冷的商品,而是年轻人之间心照不宣的情感密码。
空间是IP落地的关键载体。走进蛙来哒7.0超级游戏厅门店,像素风墙面、复古街机、霓虹灯牌构成沉浸式剧场,年轻人组队挑战经典游戏,等餐时间不再是煎熬,而成为社交破冰的前奏。数据显示,该主题店开业三天内排队超1300桌,社交媒体话题曝光量突破600万次——当空间体验足够独特,等待本身也成了值得炫耀的社交资本。
门店的七次迭代(1.0工业风至7.0游戏厅风)本质是与年轻审美的共舞。
视觉造景:6.0夜市风的霓虹标语“没有紫苏,吃什么牛蛙”自带传播基因,成为打卡标配;
互动植入:7.0游戏厅的DIY冰粉区让消费者动手调配专属甜品,满足展示欲;
这些设计将餐饮空间重构为社交孵化器,让年轻人从“吃饭的顾客”转变为“游戏的参与者”。
如果说空间是舞台,那么品牌创造的仪式感则是凝聚社群的粘合剂。每年8月8日的“超级品牌日”已成为蛙粉的固定节日,以2024年的品牌日活动为例,Live音乐会现场音浪震动,储值优惠、0.1元享受爆款产品、1元享受爆款饮品等福利催化聚餐热潮。这种周期性狂欢让消费者形成“日历记忆”,如同期待双11般等待品牌日的到来。
更精妙的是产品社交化设计。“臭豆腐牛蛙”的推出堪称教科书案例——初闻时的抗拒与品尝后的真香形成强烈反差,天然激发分享欲。年轻人拍摄“试毒”视频上传抖音,用表情包调侃“真香定律”,这道菜因此成为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而大份平锅蛙需多人分食的特性,炭火持续加热的仪式感,都在强化聚餐场景中的互动纽带,让食物成为情感升温的助燃剂。
当IP符号、空间体验与情感仪式三维融合,蛙来哒成功构建起独特的情感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呈现出鲜明特征。
价值认同:消费者通过晒“哒哒”周边表达生活态度,品牌成为个性标签;
圈层归属:游戏厅组队竞技的年轻人因共同体验产生群体认同;
文化共创:用户自发创作“哒哒”表情包、探店攻略,反哺品牌内容生态。
当传统餐饮还在用折扣争夺流量,蛙来哒已通过情感渗透实现用户“留量”——年轻人不再为吃蛙而来,而是为寻找属于自己的社交主场。
从长沙街边小店到全国500+门店的品类巨头,蛙来哒的跃迁印证了IP经济的深层逻辑,当“哒哒”从卡通形象进化为社交货币,当餐厅空间升维成情感枢纽,品牌便超越了餐饮的物理边界。在Z世代主导的消费图景中,商业竞争的本质不再是口味或价格的比拼,而是情感共同体的构建能力——谁能让年轻人感受到归属,谁就握住了通往未来的密钥。当又一群年轻人举着“哒哒”玩偶在游戏厅门店欢笑合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品牌的成功,更是一种新型社交范式的崛起,吃饭只是媒介,情感连接才是永恒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