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蛙就吃蛙来哒”——这句看似简单的口号,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下意识选择。在餐饮行业同质化严重的当下,蛙来哒如何将牛蛙这一小众品类做到国民认知?其背后是一套完整的品类深耕逻辑与标准化体系。
从传统湘菜餐厅到牛蛙专营店,单品聚焦战略的成功
在餐饮行业的赛道上,单品聚焦往往能创造意想不到的爆发式增长,蛙来哒的崛起便是生动例证。从传统湘菜餐厅到牛蛙专营的战略转型,不仅让品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撕开一道口子,更推动了一个全新品类的崛起。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牛蛙餐饮市场规模在高峰时期已达到600亿-800亿元,而蛙来哒以超过500家门店的规模稳居头部,成为当之无愧的“牛蛙品类代名词”。这一成就的背后,藏着一次极具前瞻性的战略抉择。
回溯到2015年,牛蛙在餐饮行业还属于小众食材。当时国内既没有连锁化的牛蛙餐厅,甚至连专门聚焦牛蛙的单品店都寥寥无几,多数餐厅仅将其作为菜单上的边缘选项。就在这样的市场空白期,蛙来哒毅然跳出传统湘菜的舒适圈,选择将牛蛙作为核心单品全力聚焦。
品牌随即启动全面升级,从门店形象到品牌故事进行全新包装,更关键的是在产品端发力,研发推出12种口味的特色蛙锅,用丰富的味觉体验打破消费者对牛蛙的单一认知。这一系列动作,让蛙来哒在众多传统餐厅中迅速脱颖而出,凭借“牛蛙专门店”的清晰定位火爆出圈,成功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
如今回望,正是这次对小众品类的精准押注,彰显了蛙来哒在餐饮赛道的领先视野,它不仅成就了自身的规模化发展,更推动牛蛙从边缘食材跃升为餐饮市场的主流品类之一。
标准化体系,破解扩张难题的核心密码
聚焦牛蛙单品赛道后,蛙来哒果断踏上全国加盟连锁的扩张之路。然而,门店数量的快速攀升背后,如何守住出品稳定性这一生命线,成为横亘在扩张路上的关键挑战。对此,蛙来哒给出了答案——极致的标准化。
这种标准化的核心,在于将连锁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转化为可复制的“操作手册”。从门店整体管理制度的框架搭建,到前厅服务流程与后厨操作规范的精细分工;从每一份牛蛙菜品的食材配比、烹饪时长等产品标准化细节,到门店视觉识别系统的统一呈现;甚至小到店长日常管理、危机事项处理……蛙来哒都制定了清晰可执行的标准。更关键的是,这些标准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随着市场反馈持续迭代优化的动态体系。
正是这种将“经验”转化为“标准”、将“个性”提炼为“共性”的可复制能力,让蛙来哒在狂奔的扩张路上始终保持稳健,既实现了门店数量的快速突破,又守住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品质预期,真正让标准化成为破解连锁扩张难题的核心密码。
心智占位,一句口号背后的品类战略
“吃蛙就吃蛙来哒”这句口号,本质上是一次精准的品类占位。它巧妙地让品牌与牛蛙这一细分品类形成深度绑定,就像消费者想吃汉堡会立刻想到麦当劳、肯德基,想涮火锅会第一时间关联海底捞一样,当人们对牛蛙美食产生渴望时,蛙来哒便会自然浮现在脑海中,实现了从需求到品牌的直接联想跳转。
这种战略的成功,在权威数据中得到了有力印证。2023年6月12日,蛙来哒获得了全球企业增长咨询公司弗若斯特沙利文的三项权威认证,分别为“紫苏牛蛙餐品中国首创者”、“2022年中国牛蛙餐饮连锁企业规模第一”、“2022年中国牛蛙餐饮行业蛙锅销量第一”,不仅夯实了蛙来哒在牛蛙餐饮赛道的领军地位,更让“吃蛙就吃蛙来哒”的消费认知有了坚实的事实支撑。
随着Z世代稳居消费主力阵营,市场对餐饮差异化的渴求正不断升温。在此趋势下,蛙来哒的成功颇具启示,它证明,在小众品类做到极致,同样能开拓出一片广阔天地。当“吃蛙就吃蛙来哒”成为消费共识,这已不仅是品牌的胜利,更是品类教育的成功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