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餐饮行业竞争激烈,品牌要想脱颖而出并持续领跑,绝非易事。然而,有一个品牌却成功突出重围,成为牛蛙美食品类中名副其实的“品类冠军”——它就是蛙来哒。
自创立以来,蛙来哒不仅打破了餐饮行业“火不过三年”的魔咒,还在全国范围内开出500多家门店,覆盖100多个城市,成为不少消费者吃牛蛙的首选品牌。它究竟做对了什么?
率先聚焦单品类,抢占消费者认知
在餐饮多品类混战的背景下,蛙来哒早在2015年就坚定选择聚焦牛蛙单品类。通过不断深化产品研发,突出“牛蛙”这一核心食材,成功抢占“吃牛蛙=蛙来哒”的消费者心智。
持续迭代产品,打造爆款矩阵
在餐饮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当下,蛙来哒凭借对产品力的深度打磨,成功构筑起差异化优势。一方面,品牌牢牢抓住“牛蛙”这一核心赛道,以紫苏味等12种经典蛙锅树立起鲜明的产品标签,让消费者形成清晰的记忆点;另一方面,它并未止步于既有成绩,而是持续探索口味边界,通过引入臭豆腐等跨界融合风味,不断为菜单注入新鲜感,既满足了食客对新奇体验的追求,更有效激发了复购欲望,让“常吃常新”成为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重要连接。
场景创新,打造沉浸式用餐体验
蛙来哒不仅在产品端持续深耕,更在门店模型的创新迭代上走出了独特路径,成为品牌破圈的关键抓手。从最初的1.0工业风,到如今充满奇幻色彩的8.0超级马戏团主题,品牌不断打破大众对餐饮空间的固有认知。它不再将门店局限为“用餐场所”,而是通过风格的持续升级,打造出兼具社交属性与沉浸式氛围的消费场景,彻底重构了餐饮体验的边界。
这种对“整体体验”的极致追求,恰恰是蛙来哒与众多竞品形成鲜明差异的核心所在。目前,不少同类品牌仍停留在“大排档”式的基础运营模式,仅满足消费者的用餐需求,忽略了空间氛围、情感共鸣等关键体验维度;而蛙来哒则从视觉设计、场景营造到消费感受进行全方位打磨,让顾客进店不仅是“吃一顿饭”,更能获得新鲜感、话题性与情绪价值。也正是因此,蛙来哒的门店模型总能精准击中年轻群体对“个性化”“仪式感”的消费需求,成为他们社交打卡、日常聚餐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巩固了品牌在年轻消费市场的影响力。
供应链深度把控,支撑规模化扩张
在传统牛蛙养殖领域,长期存在养殖不规范、食材安全难追溯等行业痛点,这些问题不仅制约着品类发展,更让消费者对牛蛙食材的品质心存顾虑。而蛙来哒早在发展初期,便精准洞察到这一核心痛点,率先发力布局并成功建成一套覆盖“养殖-采购-配送”的全链路自建供应链体系,从根本上破解行业难题。
在最关键的养殖端,蛙来哒实现直接掌控,通过建立标准化养殖基地,严格把控牛蛙生长的水质、饲料、环境等核心环节,从源头保障牛蛙的品质基础;在采购环节,品牌进一步筑牢品控防线,通过建立“牛蛙食品三级检测”体系,从养殖基地到仓库再到门店,对每一批次牛蛙进行全方位检测,坚决剔除规格不达标、品质有瑕疵的食材;到了配送端,蛙来哒通过在核心市场布局多个区域配送仓,搭建高效冷链配送网络,缩短从产地到门店的中间环节,实现新鲜食材以最快速度直达终端,最大程度保留牛蛙的鲜嫩口感与营养,也让消费者吃得更放心、更安心。
相比之下,许多中小品牌,往往在供应链环节频频受限,最终难以实现快速且稳健的扩张。
品牌营销出圈,强化年轻用户连接
蛙来哒非常擅长品牌内容营销和社交媒体传播,以抖音的趣味短视频、小红书的场景化测评为核心阵地,通过高频次、强互动的内容输出与年轻人深度对话,成功将品牌理念植入目标客群心智。不仅如此,蛙来哒更创新性地打造“88超级品牌日”“吃蛙节”等专属IP节日,搭配跨界联名活动持续制造话题热度,让品牌始终活跃在消费视野前沿,实现了用户粘性与新客增长的双重突破。
然而,与蛙来哒的“破圈式”营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众多传统餐企仍深陷传统促销的局限中。它们多依赖打折、满减等单一手段吸引顾客,既缺乏对社交媒体传播规律的把握,也未能打造出具有记忆点的品牌活动或IP,导致营销内容难以触达年轻消费群体,更无法形成话题传播效应。这种滞后的营销模式,不仅难以打破固有客群圈层,在获取新客时更是力不从心,逐渐与当下餐饮市场的消费趋势脱节。
蛙来哒的成功,从不是偶然的幸运垂青,而是一场基于“产品、场景、供应链、营销”四大核心维度的系统性深耕。它以精准的战略布局,将这四大板块深度耦合、相互赋能,最终构筑起难以被复制的品牌护城河,在红海中为自己开辟出独特赛道。
在餐饮市场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蛙来哒的价值不仅在于率先开创了特色牛蛙品类,更在于其凭借持续的运营深耕,从“品类开创者”稳步成长为“行业引领者”,为细分赛道的发展树立了标杆。
未来,餐饮行业的消费需求与市场格局仍在快速迭代。对于蛙来哒而言,能否始终保持创新活力,以敏捷的姿态响应市场变化、持续优化核心能力,将成为其守住领先优势、继续领跑行业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