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餐饮江湖,“单品为王”的故事常有,但能打破“昙花一现”魔咒的品牌却寥寥无几。当多数餐饮企业跟风追逐“多品类扩张”时,蛙来哒却反其道而行之,自2010年创立至今,十五年如一日死磕牛蛙这一单品,不仅将原本小众的牛蛙食材打造成国民级爆款,更在全国100多个城市开出500余家门店,连续多年稳坐牛蛙品类头把交椅。
这份“把单品做透”的成功,绝非偶然。从供应链的源头把控,到菜品研发的千次打磨,再到口味矩阵的持续创新,蛙来哒用“极致主义”的底色,书写了餐饮单品战略的标杆样本。
供应链革命:从“订单合作”到“自建基地”,把好牛蛙品质第一关
餐饮的核心竞争力,藏在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里。蛙来哒深知,要做好一只蛙,首先要从源头守住品质底线。早在品牌发展初期,它便跳出“被动采购”的传统模式,成为行业内首个与上游优质养殖基地签订“全年定量定价”收购合同的品牌方。这种“订单式”合作模式,不仅从源头守住了食材的品质底线,更从根本上确保了核心食材的长期稳定供应,为品牌口碑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蛙来哒并未止步于此。2018年,品牌果断加码上游,自建生态养殖基地,将品控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2022年,更是创新性推出“稻蛙共生”绿色养殖模式,牛蛙的排泄物成为水稻的天然肥料,水稻则为牛蛙搭建阴凉栖息环境,形成“蛙护稻、稻养蛙”的生态循环。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了养殖污染,更让牛蛙肉质更紧实、水稻品质更优,实现“双重安全保障”。
此外,蛙来哒还建立了“牛蛙三级检测机制”,在牛蛙出栏之前,在养殖塘头进行初检,检测结果合格才能捕捞装车。而到了仓库后,会对每一批次的牛蛙进行再次检测,检测合格后才能配送到门店。最后到了门店,还会对牛蛙做巡回抽检。层层把关下,确保牛蛙食材的安全与健康。
从经典到创新:口味矩阵“破圈”,让老顾客常来常新,新食客慕名而至
手握“紫苏牛蛙”这张王牌,蛙来哒却从未陷入“躺平”的舒适区。多年来,品牌以“经典+创新”双线策略,不断拓宽牛蛙口味边界,构建起既有“老味道”又有“新惊喜”的产品矩阵。
在经典款迭代上,蛙来哒坚持“在熟悉中注入新意”。以招牌紫苏味为根基,推出“紫苏牛蛙拼虾”,将牛蛙与鲜虾跨品类组合,满足食客对“丰富口感”的需求。这种做法既守住了核心用户的味觉偏好,又避免了长期吃同一款菜品的审美疲劳。
在创新赛道上,蛙来哒的探索则更大胆灵动。比如“臭豆腐牛蛙”,把长沙街头小吃的发酵香气与牛蛙的鲜嫩结合,一口下去既有臭豆腐的独特风味,又有蛙肉的弹嫩,成为极具地域特色的“网红款”;还有“火焰爆辣蛙”,上桌时点燃火焰,视觉冲击力拉满,辣度直击味蕾,精准击中年轻群体对“刺激口感”的追求。
这种“动态更新”的产品机制,让蛙来哒始终与市场需求同频,老顾客能在熟悉的味道里找到新惊喜,新食客会因新奇口味慕名而来,形成品牌生命力的良性循环。
在餐饮行业“多品类扩张”的浪潮中,蛙来哒的“十五年磨一蛙”显得格外清醒。它没有追逐短期流量,而是沉下心把牛蛙这一单品从供应链、研发、口味到体验,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蛙来哒的成功也证明,餐饮行业从不缺“跟风者”,缺的是“深耕者”。即便是看似小众的单品,只要愿意死磕细节、极致创新,就能打破“单品易逝”的魔咒,成为一个品类的“王者”。而这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坚持,或许正是所有餐饮品牌突围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