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白热化的餐饮江湖,无数品牌在“大而全”的迷途中折戟沉沙。然而,有一个品牌却凭借曾被视作“边缘食材”的牛蛙,逆势而上,开创并引领了一个价值近千亿的新赛道。它,就是蛙来哒。
回顾其15年发展历程,蛙来哒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一场关于战略定力、品类深耕与供应链重塑的深度实践,为深陷同质化竞争的餐饮人上了一堂生动的“破局课”。
一、 破局红海,“砍出来的”蓝海战略
时间回到2010年。当时的湘菜市场一片红海,同质化竞争极其严重,各家餐厅都在追求“SKU越多越好”的安全感,试图以广博的菜单吸引更广泛的客群。蛙来哒的创始人同样经营着一家典型的湘菜馆,菜单上罗列着上百种菜品,与众多竞争对手一同在红海中艰难浮沉。
转机出现在2015年前后。蛙来哒创始人敏锐地发现,牛蛙这一食材,不仅在湘菜消费场景中接受度高,且当时尚无品牌对其进行深度挖掘与聚焦。是继续在红海中挣扎,还是壮士断腕,聚焦一个单点进行爆破?
蛙来哒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极其“反常识”的决策,它果断砍掉近70%的SKU,将所有资源倾注于牛蛙单品,开创“牛蛙美食专门店”的全新模式。
这一“放弃大而全、坚守小而精”的逆向思维,打破了餐饮业“多品类避险”的传统认知。正是这次精准的“做减法”,让蛙来哒成功跳出了湘菜竞争的泥潭,驶入了一片无垠的蓝海,也为中国餐饮市场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品类。
二、 深耕供应链,构筑坚实的“护城河”
聚焦单品,绝非一劳永逸。牛蛙作为核心食材,长期以来面临着食品安全与稳定供应的行业痛点。蛙来哒深知,要想将品类做大做久,必须从源头构建坚实的壁垒。
推广“稻蛙共生”养殖模式,筑牢食材安全根基。为从根源上保障牛蛙食材的品质与安全,蛙来哒不仅与行业内优质养殖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更主动深入供应链最上游,斥资自建牛蛙生态养殖基地。在此基础上,品牌大力推广“稻蛙共生”的绿色养殖模式。在该模式下,水稻与牛蛙形成良性生态循环,既能有效减少农药使用,从源头提升牛蛙的品质与安全性,又能助力农户实现增收,同时达成环境保护的目标,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
建立三级检测体系,严守品质安全防线。仅仅依靠优质的养殖模式还远远不够,蛙来哒还建立了一套覆盖“养殖基地—仓库—门店”全流程的三级质量检测体系。对牛蛙食材进行严格把控,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制定标准,引领行业规范化发展。作为牛蛙餐饮品类的开创者与领导者,蛙来哒并未止步于自身的发展,而是积极承担起行业责任,主动参与并推动《牛蛙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范》《牛蛙养殖及加工技术规范》等多项团体标准的制定工作。这些标准的出台,有效填补了行业标准空白,推动整个牛蛙产业链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发展的轨道,为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蛙来哒通过在食材源头创新养殖模式、全流程建立严格检测体系、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成功解决了牛蛙品类发展中面临的食品安全与供应稳定等根本性难题,更在行业内构筑起了一道品牌专属的、难以被复制和超越的供应链“护城河”,为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持久的竞争优势,也为牛蛙品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5年的时间,蛙来哒从一家普通的湘菜馆,成长为引领近千亿赛道的餐饮头部品牌,它的发展轨迹,堪称中国餐饮品牌从品类创新到价值创造的“教科书式范本”。它用实践告诉所有餐饮人,在红海中破局,需要的不是盲目跟随,而是敢于“做减法”的战略魄力与“守正出奇”的品类智慧。未来,相信也会有更多像蛙来哒这样的品牌,在餐饮行业中书写出属于自己的破局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