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牛蛙还只是夜市江湖里的“边缘角色”,身披重口味香料,隐匿于烟火缭绕之间。如今,它却成为购物中心里的“排队王”,身价倍增,甚至撑起了一个价值近千亿的餐饮赛道。
大排档时代,烟火气里的“隐形配角”
如果把时光倒回十年前,提起吃牛蛙,绝大多数食客的第一反应是:夏夜、路边、大排档。
一口铁锅,堆满红艳艳的辣椒和花椒,牛蛙肥美的腿肉在重油重辣的包裹下,成为人们推杯换盏间的“重口味”选择。它拥趸众多,但始终带着强烈的地域性(如川渝、湖南)和市井标签。彼时的牛蛙,更像餐饮江湖里一位随性的过客,凭着烟火气俘获一众食客,却始终难以突破圈层,真正走进主流消费的核心视野。
逆袭起点,蛙来哒的品类破局与品牌化革命
转折点发生在2015年前后。一个名为“蛙来哒”的品牌,做了一件在当时看来颇为大胆的事,它毅然砍掉菜单中近70%的SKU,将牛蛙推上“唯一主角”的宝座,同时,蛙来哒开创性地将牛蛙从街边夜市引入购物中心,用霓虹灯与工业风的酷炫设计,打造出年轻化、时尚化的社交空间,让吃牛蛙成为值得拍照打卡的潮流行为。
在产品层面,蛙来哒推出十几种特色蛙锅,其中“紫苏味平锅牛蛙”凭借独树一帜的风味迅速引爆市场,成为现象级爆款单品,也让品牌成功实现“火爆出圈”。蛙来哒的成功证明了牛蛙完全具备成为主流大单品的潜力。
随后,蛙来哒搭建了稳定的供应链和标准化体系,确保牛蛙的品质、口味稳定如一。这解决了连锁餐饮“品控难”的痛点,为品牌规模化扩张奠定了基础。据了解,目前其已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500+家门店,遍布深圳、广州、上海、武汉、重庆、长沙、北京等100多个城市,稳坐牛蛙美食赛道的头把交椅。
阶级跃迁,从一道菜到一个产业的集体狂欢
蛙来哒的成功,如同点燃了餐饮市场的“引线”,彻底激活了牛蛙赛道的潜力。“哥老官”“蛙小侠”等品牌纷纷入局,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让市场更加多元。它们有的主打美蛙鱼头,有的专注铁锅或铜锅,甚至其他赛道的一些品牌也纷纷上新了牛蛙相关的菜品,比如海底捞曾推出了“蛙呀蛙锅”;肯德基推出了传奇港式风味牛蛙塔可,共同将“牛蛙餐饮”这个细分赛道炒得火热。
据相关数据,高峰时期,全国牛蛙餐饮门店超5万家,市场规模达到600亿-800亿元,且持续向千亿规模迈进。从大排档里的小众食材,到跻身全国食客的主流餐桌,牛蛙完成了一场堪称惊艳的“价值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