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蛙来哒
更新时间:2025-11-25
在餐饮行业同质化内卷的浪潮中,当多数品牌忙着靠开副牌、扩品类抢占市场时,蛙来哒却用15年时间走出了一条"反常态"的成功之路。从长沙街边的普通湘菜馆,到如今覆盖全国的500+门店牛蛙品类"头牌",这家品牌的崛起密码,藏在每一次精准击中行业痛点的创新突破里。
2015年的中国餐饮市场,正盛行"大而全"的菜单竞赛,多数餐厅信奉"广撒网"才能留住顾客。彼时起步5年的蛙来哒也未能脱俗,菜单上百余种SKU涵盖烤鱼、小炒菜与牛蛙等,在湘菜红海中和同行陷入同质化苦战。但创始人团队却在热闹的赛道中敏锐捕捉到蓝海信号:牛蛙不仅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属性且在川湘菜中拥有稳定群众基础,却始终是餐桌"边缘角色",全国范围内竟无专注该品类的专业连锁品牌。
聚焦:从“大而全”到“专而精”,让“吃蛙=蛙来哒”
基于这一判断,一场近乎孤注一掷的创新决策由此诞生——蛙来哒果断砍掉70%的菜品,彻底聚焦牛蛙单品。这一"自断后路"的举动在当时引发同行质疑,但蛙来哒不仅做了减法,更用产品创新做加法构建壁垒:首创紫苏牛蛙锅,将湖南特色与牛蛙相结合,同时针对全国食客的口味差异,推出香辣、泡椒、番茄等12种风味蛙锅,让"吃蛙=蛙来哒"的认知快速深植消费者心智。
这种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系统化创新能力的坚实支撑。蛙来哒联合创始人罗清是推动品牌标准化的核心力量,她主导建立起一套适配连锁发展的精细化管理体系等全流程的SOP规范。通过明确岗位职责、细化操作节点、强化执行监督,这套标准化体系成为品牌全国扩张的“核心稳定器”,不仅确保500多家门店的蛙锅口味、服务品质高度统一,更让爆品战略得以高效落地,为品牌坐稳牛蛙品类头把交椅提供了坚实保障。
筑墙:全链路供应链革新,守住品质根基
真正让蛙来哒建立竞争壁垒的,是其重构的全链路供应链创新。牛蛙品质受养殖、运输等多环节影响,传统采购模式难以保障稳定。2016年,蛙来哒在行业内率先推行"塘头抽检→仓库复检→门店巡检"的三级检测流程,引入第三方机构全程监督,经过多年深耕打磨,将食材合格率逐步提升至99.6%。作为行业内率先落实订单式合作的品牌,其通过与养殖户签订全年定价定量合同,既稳定了上游收益、避免养殖户陷入"赌博式养蛙"的困境,又锁定了优质食材供应,构建起利益共享的产业生态。
2022年向供应链上游延伸的“稻蛙共生”模式,更将创新推向生态层面。在自建养殖基地中,牛蛙为稻田除虫,稻秆为牛蛙遮荫,形成绿色循环体系,不仅减少化学药物使用,更实现亩产增收。这一创新实践让其牛蛙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在2024年斩获SMQ稻蛙产品认证,成为餐饮行业生态化发展的标杆。
焕新:8次场景迭代,从用餐空间到Z世代社交地标
蛙来哒的创新从未止步于产品本身,而是延伸到消费场景的重构。当同行执着于品类扩张时,它选择在牛蛙赛道内深耕,打造"牛蛙+"衍生体系:从经典紫苏蛙锅到创新臭豆腐牛蛙、火焰爆辣蛙,从特色小吃到配套甜品饮品,既守住大众口味基本盘,又持续制造消费新鲜感。其中首创的紫苏牛蛙年销量突破1000万锅。
连续8次门店形象升级,见证着蛙来哒从用餐空间到年轻人社交据点的完整转型。从1.0工业风、5.0星球科技风到7.0超级游戏厅主题店,每一次迭代都精准捕捉着年轻群体的审美变迁与情感需求。今年8月亮相长沙的8.0超级马戏团风门店,以奇幻马戏元素、趣味装置打造沉浸式体验,打破“吃蛙只是果腹”的传统认知。
如今的牛蛙品类已成长为近千亿规模的赛道,这背后离不开蛙来哒15年的坚守与创新。它用实践证明,餐饮行业的破局无需盲目跟风扩张,找准细分赛道,以产品创新为核心,用供应链创新筑壁垒,靠场景创新聚流量,就能将小众食材打造成大众消费潮流。
在消费升级的当下,蛙来哒的发展之路为餐饮品牌提供了宝贵启示:真正的创新不是随波逐流的多元化,而是聚焦核心后的极致化。当越来越多品牌开始追求"小而美"的细分赛道,蛙来哒早已用15年的创新实践,成为这条赛道上最值得借鉴的标杆。